美国留学生的硬性条件-美国留学生的硬性条件是什么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美国留学生的硬性条件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美国留学生的硬性条件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美国人上清华的条件?
条件如下:
1、高中GPA或成绩排名、所属国家或地区的高中毕业考试或是大学入学考试成绩
2、其他国际性同等考试成绩,譬如SAT/ACT/A-Level/AP/IB等等
3、其他相关证明材料(获奖证书、推荐信、包括但不限于中、英文语言能力证明等)
对于网友“免试意味着降低门槛”的质疑,清华大学表示,通过对申请材料的要求可以发现,新的录取方式门槛反而是更高了。
在材料评审中,清华除了要看高中阶段全过程的学业成绩之外,还要结合学生在国际通行考试中的成绩、参与课外研究或学习的情况、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、所获得的认证及奖励情况、个人申请及推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审。
评审过了之后,还要进行面试。
我想去美国留学,但是家庭条件一般应该怎么办?
非常尊重并支持你“想去美国留学”;你说你“家庭一般”,似乎是强调你父母无力承担你去美国留学的基本费用,致使你好梦难圆、你因而陷入苦恼?
如果有人给你出主意,让你直接去找马云或马化腾,恳请他俩“慷慨解囊”全额资助你去美国留学“圆梦”,当然是调侃、奚落的馊主意;即使你为达目的立刻也改姓为“马”,说与他俩“五百年前是一家”,能得偿所愿的概率大概仍会是零。因为国内目前如你“想去美国留学”者大有人在,如果所有“家庭一般”者都走火入魔一根筋一窝蜂去“吃大户”式寻求他俩资助,“道德***”他俩让他俩不问诸位的留学目的、不论诸位的个人资质、不加任何甄别就稀里糊涂一股脑“资助”几十万或上百万人偿其所愿,岂不是强人所难、违背法理、近乎“***勒索”了?何况他俩根本就没有资助非亲非故“家庭一般”者出国留学的丝毫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!他俩可以自愿去“扶贫”、可以自觉去做慈善,你“想去美国留学”却与他俩八竿子也打不着。
如果家庭无钱(也借不来巨款)支持你自费出国留学,那么,你是否可以考虑申请公派出国?申请公派出国也需要激烈竞争,不是你只提出申请就可能轻易获得其资格。同时,以目前中美两国关系恶化的程度来看,即使你个人资质聪颖、学力雄厚、潜力惊人,但倘想去美国学习它的所谓“6G技术”或“高超音速导弹变轨技术”,因美国***基于其“国家安全”考虑怕你“偷窃”它们技术之故,即使你被留学基金委批准授予资格了,恐怕美国驻中国某地的领事馆(距你家或你所在学校较近)也绝不会爽快地给予你签证、让你“愉快”地踏上美国的土地。加之德尔塔***仍在美国和世界各地肆虐,世界各国间人员空中往来已大受限制,飞机票价格据说更居高不下,此时“想去美国留学”,似乎大有刻意与时、势、家庭经济情况或德尔塔***较劲之嫌?
不能获得公派资格,也没钱自费,却畅想“去美国留学”,你说是不是如同梦呓呢。
面对现实,脚踏实地,最好不要想入非非;如果非要不自量力痴心妄想,做家庭及自己不堪重负的黄粱美梦,最终必然贻误自己、无益家庭。
飘渺的“诗和远方”可以怀抱,但每天努力工作求衣觅食才刻不容缓、至关重要。
可以考虑去读社区大学。
到美国读社区大学的主要优势是:
1,费用相对较低:社区大学的学费通常比四年制大学低得多,这对于那些想低价留学是很有吸引力的。一年学费在$8000 到$10000, 加上食宿费大约$15000, 一年$25000就差不多了。这大概是四年制大学本科的三分之一。
2,较小的班级规模:社区大学的班级规模通常比大学小,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个人指导和支持。这对于那些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来说特别有用。
3,重点来了,这个原因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的,就是转学机会:许多社区大学与四年制大学有转学协议,这为那些计划继续攻读学位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通过社区大学的学习,学生可以获得学分并转入四年制大学攻读更高的学位。有些人以为美国的社区大学就等同于中国的大专。其实不是的。在中国,读了大专,你的第一学历就是大专,那怕你研究生从北大毕业,你去求职的时候,人家仍然记住的是你的第一学历是大专。但在美国不一 样。从社区大学转入了本科大学,那么,毕业的文凭跟直接升入本科的文凭是一样的。特别是在加州,加州的社区大学 跟加州大学,包括伯克利分校,有着一套很完整的转学体系,加州大学每年从社区大学的预留大约25%的学位给转学的学生。现在,一些中国留学就是走这样的途径,既省钱又相对容易地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,洛杉矶分校等各个加州大学分校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国留学生的硬性条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美国留学生的硬性条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qzdeycw.cn/post/157563.html